“走,到張家河的枇杷園采摘走!”5月31日,一場新雨初晴,在距離陽平關不遠的康寧路張家河村路口,不斷有人開著車跨過一座橋進入枇杷采摘園,路邊的農戶則是忙不迭地拿上盆子籃子招呼客人。而站在一旁的寧強縣公安局派駐張家河村第一書記崔小強卻陷入沉思……
張家河百畝枇杷采摘園是村黨支部圍繞“農旅融合”模式,以“寧青生態畫廊建設”為契機,采用“支部+農戶”的管理模式,總投資158萬元,總面積100畝,目前已陸續進入盛果期。
張家河村第一書記崔小強(右)和村支書席代舉在枇杷采摘園。
“由于發展初期適逢脫貧攻堅,當時沒有考慮到采摘期游客跨越地界問題,這給后面的發展埋下了矛盾的種子?!钡谝粫洿扌姴粺o擔憂地說,“接下來我們將會和村‘兩委’積極協商,爭取縣、鎮黨委的支持,想辦法讓農戶以枇杷園入股的形式加入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中來。這樣一來不但便于田間的統一管理,避免農戶與農戶之間的矛盾,也利于游客采摘,而且還可以借此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弊鳛橐幻删?,崔小強對農村工作,尤其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并不陌生。他不僅有著4個多月工作隊員的駐村經歷,而且還以國家普查員的身份參與了一個多月的交叉檢查工作。
隨著工作崗位的變化,擔任張家河村第一書記后,崔小強狠抓理論和政策學習,持續提升工作能力,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認同,聚焦村級實際工作,聚集各種資源,聚合各方力量,以脫貧攻堅的實際成效帶動村級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持續發展。他認真參加村黨支部“主題黨日+”“三會一課”學習內容,發揮好新時代講習所的陣地作用,加強深學細悟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和政治自覺。
張家河村第一書記崔小強(左二)在村上的香菇種植大棚里了解生產情況。
作為第一書記,駐村后的崔小強及時入戶全面了解脫貧戶生產經營、外出打工、上學、看病醫療等情況,對可以享受的政策進行講解和宣傳,通知每戶合作醫療的繳費時間、報銷比例。對不方便繳費的群眾,他入戶幫助手機繳費,不會用手機的群眾幫助代收代繳。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問題,讓駐村干部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為了盡快熟悉村情村貌,工作隊在村干部的配合下,多次深入各組了解情況,實地走訪群眾,了解他們所想所需,并制定好幫扶措施和政策。并同時開展“六查六問”工作。嚴格落實中、省、市、縣鞏固脫貧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會議精神,組織縣局所有幫聯人到村入戶進行“六查六問”工作。工作隊三人分組與縣局幫扶聯系人對脫貧戶每家每戶進行走訪、電話詢問,收集了解全村脫貧戶情況后,用一天時間對來村研判的鎮黨委領導進行匯報,解決群眾所面臨的問題。
“我們崔書記駐村的時候剛好遇上疫情防控工作,他開上自己的車拉上年老的村民去做核酸,幫他們注冊健康碼,工作細致得很。他還幫我們聯系縣交通局,申請實施了一組水毀道路的修復,土地復墾等項目,幫我們發展產業,為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操心?!闭f起第一書記,村支書席代舉是夸贊不絕。